(1)线束应沿边、沿槽(车身上设计的线槽)布置,避免斜线布置、交叉布置,避免线束直接承受压力。

(2)线束布置尽可能避开燃油管、制动管,不能与管路交叉或接触(尤其是线路连接部位与油管连接部位)。

(3)干线不同分支点间要保持 30 mm 以上的距离,且每个分支点的分支线不得超过 4 个。

(4)线束若要穿过钣金或其他零部件,贯通点前后 30 mm 内不得有分支点。

(5)一般线束与静止零部件需保证 15 mm以上的间隙,特殊部位视情况而定(如仪表板内饰、门槛护板内饰等件),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防护措施,保证线束不受损伤。

(6)线束与运动部件包络需保证至少 30 mm间隙。

(7)无论在静止或运动状况下,任何线束不能与金属板焊缝、铸缝或其他可能损害线束的锋利点/边干涉,若不可避免有接触,此处必须设定有效包裹保护方式进行防护[2]。

(8)线束与螺栓头部的间隙需至少保证 15 mm 以上,或者选用带保护帽的螺母。

(9)一般卡扣固定点之间间距≤200 mm,振动部位根据部件运动行程合理确定。

(10)接插件不允许悬空不固定。

(11)线束固定孔或固定支架原则上需要防旋。

(12)不要在≤50 mm 范围内设定同样孔径的卡扣。

(13)接插件都需要固定点固定,不能悬空,若有插件预留,湿区部分不允许预留插件,干区部分插件可使用胶带回缠。

(14)运动、振动区域的线束禁止布置线束分支和打卡点。

(15)考虑动力总成的振动量(X、Y、Z 向振动量),保证动力总成与线束不干涉,过渡段线束需考虑振动余量以及周边零件间距,和周边零件间距至少 30 mm,过渡段尺寸适当放长,过渡段长度建议不小于 200 mm。过渡段线束严禁严重弯折或扭曲,在静止状态下过渡段线束走向应平顺,且两端的固定卡子不能受应力。过渡段线束不允许直接连接用电器。机舱和动力线束 inline原则上布置在车身端(静止端),inline 两端都需在车身端增加固定点,避免动力总成振动时拉扯插件尾部。

(16)穿过防火墙的线束走向,一般采用图 3的方式,这样水不会通过线束之间的缝隙进入室内。

(17)座椅下方线束需要考虑座椅移动包络,保证运动余量,同时避免线束在座椅运动过程中外露、拉扯、干涉。